能源知识
我的科普阅读是从《化石》开始的→金融理财服务管理
科学家、教育家、科普作家、阅读推广人和青少年读者代表们一起畅聊科学阅读,会碰撞出哪些智慧的火花?
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近期组织的科学阅读活动中,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的精彩分享吧→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那个年代比较久远了。当时看书的条件不是太好,在高中之前除了教科书之外很少有机会看到真正的科学书籍。高中时期我比较荣幸地看到一本科普读物,就是班主任给我们订阅的《化石》杂志,这个是唯一一本课外阅读杂志,这本杂志对我未来高考选择古生物学产生了一定影响。因为我本来对历史的东西比较有兴趣金融理财服务管理,从小喜欢琢磨我们从哪来的、地球究竟怎么回事、看到身边的动植物也想了解它们的历史。这是高中时候看的一本科普读物,某种程度上还是影响到我的专业选择。
到了大学以后也是以学习为主,会看一些文史哲方面的“杂书”金融理财服务管理,《隋唐演义》之类。大学四年级考了研究生之后,好像有大半年的时间比较轻松,那个时候开始看很多“闲书”,大多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美学方面的书。回顾自己大学时候的阅读经历,我觉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二是“功用”的,看某些与专业有点关系的书,或者出于其他的什么原因,能够看一些书。所以当时看一些美学的书,对我看待世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大学时期看的印象比较深的书。
最近一些年,由于我学的古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工作里也涉及一些关于自然选择方面的研究,我看到一位我在美国读书时的鸟类学的老师写的一本书——《美的起源》。他是鸟类生物学家,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他对美学,这一人文科学中一个分支的理解。他的很多见解,我是比较同意的,当然也有个别不一样的地方。我就想,大学时期感兴趣的东西和现在看到的有关美学方面的内容,和我专业有点关系,这样看起来既有兴趣因素,也有实用性意义,所谓实用性就是对我的科学研究有启发,对我做一些科学普及的工作也是有用的。
到了研究生之后,可能没有大学时候那么“卷”,周末经常有很多时间晚上看足球比赛。所以研究生的时候,我学了科学社会学这门课,同时我的兴趣比较广泛,对哲学也有点兴趣,读了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等等。后来又看了一些黑格尔比较经典的哲学内容,看起来比较费劲,但是卡尔·波普证伪主义的一些科学哲学的书,我觉得读起来比较容易接受一点。与科学有关的书,我觉得对我科学研究思路还是有启发的。这是读研究生时的经历。
后来去了美国之后,看“闲书”时间比较少了,忙着做论文,看了一些传记类(包括名人)的书,比如《杜鲁门传》等英文书,偶尔看了一点,这些书更多涉及到一些文化,因为我去美国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把英语学好一点,能够与人更多交流。第二,我对文化有些兴趣,去美国之前就想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去了美国之后有了这样的机会,也通过接触、看书能够更多地思考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我们现代社会的人应该有更好的包容性,学习不同文化的精华。所以,那个时候还处于学习的阶段,看书的时间不是太多。
回国之后,刚参加工作,忙着做科研,基本上没有时间看“闲杂”书。后来慢慢有了一些时间,开始看一些书,主要还是跟历史沾边的、我比较有兴趣、愿意去看,而不是强迫着去看的。所以,利用一些节假日或者出差间隙看一些书,看得更多的还是历史、传记类的书,各种名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也有很多科学家的传记。其实科普很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学科学史,了解科学家的传记,是把科学、文化、社会等结合起来的一种方式。我看了袁隆平的传记,跟别人看的关注点可能不一样,他的专业里面涉及到遗传学这一块,我在这个书里看到袁隆平先生年轻时除了喜好运动,还有很强的科学精神。袁隆平先生要自己看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的工作,他就会去中科院请教专家。这段历史和我的专业结合起来都成为我做一些科普报告的素材。
所以读书更多的是一个思考,一个收获自己的认知过程,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点。现在仅仅是一个知识点的话很容易从各种地方查询到,读书更多是一种启发和熏陶。
我上大学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看了培根的《论读书》,有几句话: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当时读到这些论述特别有共鸣,虽然我没读那么多,但是我觉得这个非常有道理,所以基本上读“闲书”的兴趣从那个时候养成了。最近一些年因为做科普、做讲座等各种原因,需要自己也去充实,偶尔也有一些闲余的时间读一些书。我读的科学类书有这么一个特点,跟我的专业有一定关系,我学的是古生物学专业,这是交叉的,涉及到地质学和生命科学交叉的学科。第二个特点,古生物学实际上和人文学科沾边,古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和人类学,它会涉及我们人类关注的一些终极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们从哪来、向哪里去?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人类学都是相关的。随着年龄增长,思考问题也多了,我也琢磨这些问题。通过自己的一些专业的特点,也可以更好地与人交流,把科普的工作做得更宽广一点。因为仅仅给大家科普一些古生物学的知识我总觉得太窄了,我更多会做一些有关进化的解读,破除一些我们对进化的误区,比如介绍一些达尔文、爱德华·威尔逊的工作,这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遗产。有些工作普及得不是太多,包括进化论。我一直觉得绝大部分的人都对它有所误解,并没有了解真正的达尔文的思想。
各个学科可能涉及不同的门类,但各种学科知识可以是相通的,把这些人文的、社科的和科学结合起来,这也是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我比较感兴趣、看得比较多一点的书,这也是我自己读书的心得。我有时候在想金融理财服务管理,什么是专业的科学书,什么是科普书,或者什么是人文教育方面的书?其实没有绝对界限。
我之前也思考过这些问题,包括学术的出版,比如说世界著名杂志《自然》,里面也有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些是科普类文章,它的目的是把科研成果更好地向公众普及,也是搭建一个与公众沟通的桥梁。也有一些综合类的期刊,有科学普及化的趋势,特别综合性的文章,因为有些太专的文章很多人看不懂,不同的学科分支很多,真正成为各个方面都很权威的大家越来越少。不同学科之间怎么能够互通,其实通过科技类,或者一些综合性、新闻类的书或文章,是能够帮助科研、增长知识、增长视野的路径。
达尔文最知名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时洛阳纸贵,我们都认为它是重要的科学著作,但其实买的人不见得是专家,因为维多利亚时代,很多人把它作为一本博物学的书看待,当时博物学比较盛行。博物学主要是对自然的,我觉得在中国有一个博物学开始慢慢盛行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厌倦了室内的生活,开始了解自然、接触自然,这是博物学的一些真谛。达尔文通过环球的考察,回来以后先写了一本游记类的《小猎犬号航海记》,后来写了《物种起源》,之后又完成了《人类的由来》。后两本书属于科学著作,有时候读起来晦涩难懂,我们也有一些简写的版本介绍这些著作。
我这个人读书读得不算太多,因为做科学研究需要大量时间。我的阅读简单来说一方面是出于纯粹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就是读一些和我专业相关的书籍,这样读起来比较容易有感悟,知识面也慢慢拓宽。金融理财服务管理金融理财服务管理金融理财服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