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知识
金融理财服务管理用绿色绘就人民城市能源发展的新图景
一盏盏灯,照亮回家的路;一桌桌菜,温暖团圆的家;一缕缕人间烟火,勾勒出人民城市最美的轮廓。而在美丽的生活图景背后,能源供应是城市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的底气。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见证这座城市的能源变迁,感受城市背后的申能量。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压舱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申能集团始终与国家重大战略、城市发展需求同频共振,肩负保障上海能源安全和优化城市能源结构的重任,为上海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提供了三分之一的电力和95%以上的天然气,逐步发展成为一家业务涉及电力、燃气、证券、保险、线缆、氢能、环保等领域的综合性能源企业集团,连续23年名列中国企业金融理财服务管理500强。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市委领导在调研申能集团时,要求“更好担当使命任务,把企业发展与全市发展大局紧密结合起来、与城市产业转型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夯实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上积极主动作为,全力维护和保障城市能源供应安全,为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和上海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确保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确保上海超大型城市的正常运行;确保守住民生底线。这是印刻在每个申能人心中的使命。”申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曾这样形容申能的初心使命。
,是申能对社会的坚定承诺。上海城市事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中叶。1865年,上海的第一盏煤气路灯在外滩点燃,照亮浦江夜空,从此上海成为全亚洲第一个使用煤气的城市。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上海城市燃气事业经历了显著的增长和壮大。经过一系列改革发展,上海燃气有限公司改制成立,这标志着上海燃气行业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新的整合与飞跃。21世纪初,为助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加快能源清洁转型,城市普及迫在眉睫。面对浩大工程,申能集团旗下的燃气企业一方面承接“西气东输”“川气东送”等气源,形成“6+1”多气源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深入基层一线,挨家挨户安装更换设备。2015年6月27日,随着最后一户人工煤气用户接入了天然气,上海实现城市燃气“全天然气化”。
新世纪以来的20多年间,申能集团逐步构建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要求的“X+1+X”天然气全产业链。近年,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申能投资建设的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成为国家油气重点工程和上海市、浙江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还将为进一步完善上海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发挥重大作用。从煤球到全气化再到全天然气化,一步又一步,上海城市能源清洁转型阔步向前!
电力,是申能发展的基石与起点。上世纪80年代,工业快速发展,电力短缺制约了上海和全国其他多地的经济发展。申能,从“两分钱办电”中走来,为城市电力工业发展注入新活力。1986年起,华东三省一市开始试行每千瓦时工业用电征收2分钱以筹集办电资金。作为上海“2分钱办电”的总账房,申能前身“申能电力开发公司”应运而生。成立后仅用6年,申能参与投资电力项目的装机容量,达到上海过去100年的建设规模——300万千瓦,显著缓解了当时城市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1993年,由申能电力开发公司改制的“申能股份有限公司”登陆上海交易所,成为中国电力能源行业首家上市公司。此后的三十多年,申能凭借高效清洁的发电技术、行业领先的创新水平,一方面拓展清洁能源的利用比重,另一方面将煤电清洁高效发展做到极致。申能,已逐步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绿色电力先锋企业的一张名片。
截至2023年底,申能累计建成控股装机近1695万千瓦,已投产项目遍及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2023年控股发电量551亿千瓦时,作为“能源引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
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构建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能源体系,成为能源企业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绿色浪潮之中,申能集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碳”索,持续赋能实现“双碳”目标。
早在21世纪之初,申能就已经按下减碳增绿“快进键”,屡创“世界纪录”。申能外三发电在2008年建设了我国首批百万级国产引进型燃煤发电机组,以276克/千瓦时的年均供电煤耗水平创下当时世界最低纪录,成为并迄今仍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基地”。步入新时代,申能平二工程又以249.31克/千瓦时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在全球树起煤电新标杆。截至2023年底,控股火组供电煤耗,较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5克/千瓦时。
得益于企业内部的创新生态,申能很早就关注到新能源领域的潜在机会,并开始在风电、光伏领域进行探索布局。2010年,举世瞩目的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与此同时,申能为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东方之冠”中国馆的屋顶,披上了“光伏装”。时至今日,当时的这个亚洲单体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电站,依旧是闪耀在浦江之畔的一片“蓝色海洋”。
多年来,申能在产业上坚持海陆并进、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项目遍布沪、苏、浙、青、蒙、新等22个省市自治区。比如目前正在建设的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是海南省“十四五”期间第一批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批的海上风电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约19亿千瓦时,将坚实服务海南自由贸易港和“清洁能源岛”建设。如今,在保持火电全球领先地位的同时,申能又提出了“新目标”——到2030年,实现总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装机比例将力争突破60%!
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申能集团旗下上海燃气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用“智慧指数”换人民群众“满意指数”。依托“一网通办”平台,上海燃气实现用户燃气接入“310”服务,并利用大数据、无人机、AI等新技术,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和安全性。智能计量、远程监控等技术的应用,不仅让能源分配更加精准高效,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还落实在行动中。在超额完成“为既有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更换燃具连接软管、为高龄独居老人加装燃气报警器”2项市政府实事项目之后,申能集团今年又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开展燃气安全进社区志愿服务专项行动,一支由劳模工匠、优秀党团员、技术骨干等组成的燃气安全专业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计划于年底前试点完成50个老旧小区的5万户管道天然气用户上门检查和隐患处置,为筑牢社区燃气安全屏障提供硬核支撑。
科技创新是申能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绿色甲醇被视为未来10至20年航运替代燃料的主要方向之一,对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级提升、开辟绿色新赛道具有重要意义。但绿色甲醇从哪里来?
在上海金山,集团旗下申能环境建成上海首个规模化养殖场沼气提纯生物天然气项目,将畜禽粪便经厌氧发酵转化成的沼气提纯成生物天然气并入燃气管网。以此为基础,申能进一步突破生物质原料拢集难、入网难的瓶颈,积极推进生物天然气制备绿色甲醇工作,并签署上海10万吨级绿色甲醇项目,为上海实现“2025年底前建成有竞争力的本市绿色甲醇产能”目标持续赋能。
氢能被称为未来的终极能源,对这一全新赛道,如何衡量风险与收益,如何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申能必须作出的重大抉择。“只有在水里,感知水温和水流的变化,才能学好游泳”,申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如是说。在讨论中,申能上下逐渐形成共识,在氢能领域进行有限投入,并承担有限风险。如果发展顺利,前期投入可以实现技术积累和产业储备,便于后期追加投入和扩大规模;如果遭遇风险,那么有限的损失也能承受。
作出这一决策,需要勇气和担当。这也体现了申能一贯的经营理念:锐意开拓、稳健运作。
于是,2018年,申能就开始在氢能金融理财服务管理领域先行探路,按照“三纵三横”战略对氢能业务进行多点布局,着力打通“制—储—运—加—用”氢能产业链关键堵点。如今,申能旗下和投资企业中汇集氢晨科技、浙江蓝能等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海第一座新建的油氢合建站“临港平霄路油氢合建站”已于2021年底正式投运,与彼欧蓝能合作打造四型储氢瓶量产超级工厂,全球仅有少数国家掌握该项生产技术,将着力推动高压储氢瓶行业技术变革和交通领域绿色转型。
能源转型离不开能源传输技术的发展,超导输电则是当今电力行业最具革命性的前沿技术之一。2021年年底,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全线贯通,标志着我国超导输电应用迈入全球领先行列,该工程运用了申能集团旗下上海电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去年夏天,该工程首次实现满负荷运行,刷新了我国商用超导输电工程最大实际运行容量的纪录。
2024年5月9日上午,临港新片区,申能财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成为首家落户临港新片区的全国性公司。
谈及申能保险板块的使命时,“深度融合产业与金融,探索绿色、科技保险差异化发展路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落子保险业,既是对申能集团现有金融业务板块的有力补充,更是其进一步发挥产融并举综合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重要布局。
申能集团有两大主业,一是能源,二是金融。这一安排有其逻辑合理性。能源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金融业的支持,能源行业与金融行业的联手,有着严丝合缝的天然优势金融理财服务管理,也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为更好地推动浦东开发开放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申能在上海国企中较早开启产融结合发展之路,参股支持了多家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于1998年联合发起成立东方证券。
2016年,申能集团旗下成功发行H股,成为行业内第五家实现A+H股整体上市的大型证券公司,并坚守“金融报国、金融为民”初心,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持续推进创新转型,向着“打造一流现代投资银行”目标持续前行。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科技—产业—金融”三者深度融合,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形势下,厚积薄发的申能集团正深耕绿色金融,构建绿色低碳产融生态圈,打造能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样板”。
产融结合,聚焦碳市场。申能集团是本市最早参与碳市场建设和碳排放交易试点的企业集团,是上海环交所的发起人股东,也是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批10家成交企业之一。旗下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市场化的碳资产管理和碳金融业务,目前碳资产交易量居上海市场第一;旗下碳金融产品创新琳琅满目,全国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叠加保证保险融资业务,全市场首批、上海地区首单碳中和债“2021年第一期申金—安瑞绿色定向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以及·碳中和指数等产品分别落地。
产融并举,服务绿色转型。2021年以来,东方证券助力多家企业在境内发行绿色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多种债券,累计融资规模达1700亿元,为绿色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今年4月,还协助申能集团旗下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绿色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可续期公司债,创下了2023年以来全国可续期公司债券的最低利率,募集资金拟用于风力发电站项目和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凭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作为,MSCI ESG评级提升至AA级金融理财服务管理,为目前已获得公开评级的中国证券公司的最高评级,也是目前境内仅有的两家AA级证券公司之一。
作为申能集团下属专业的股权投资及管理平台,申能诚毅也积极开拓储能新赛道,先后入股上海璞钠、洛希能源,并向着能源CVC(企业风险投资)转型,将为申能在氢氨醇、低质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产业拓展赋能。
75载风雨兼程,新中国在能源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能源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守护城市运行生命线,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能源发展史。这当中,既有申能人为推动城市发展,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的力量,也有申能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辱使命的信念。
今年中秋,第13号台风“贝碧嘉”不期而至,成为75年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节后,第14号台风“普拉桑”接踵而来,申城部分地区雨量破历史纪录。台风“二连击”,考验着城市能源保供能力。风雨中,申能集团党员干部坚守岗位、带头金融理财服务管理冲锋,一声声“我在”,筑起防台防汛的红色盾牌,守“沪”能源供应,成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在集团党委领导下,申能集团系统涌现出了众多党建先进集体,包括券商行业首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多个市级、市国资委系统“红旗党组织”和“党支部建设示范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红色力量”,奋力谱写“引领价值创造,赋能美好生活”时代答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也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此,申能集团党委正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十二届上海市委五次全会部署和市委领导调研时提出的要求,坚持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加快推进改革发展重点任务落地。
眼下,国资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作为一家综合性能源企业集团,业务板块间差异较大、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如何才能激发内生动力?申能集团的答案是:坚持党建引领,根据行业属性、企业特点等,“一司一策”,精确制定激励约束机制,坚定探索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的新路,并为国资提供“申能样板”。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为积极抢占人才发展“智高点”,申能集团党委坚持党管人才和市场化导向相结合,持续践行“人才强企”战略,着眼全局加强干部人才梯队建设,健全集团系统年轻干部人才培养体系,以“同心共行”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
在申能工作的员工,经常会这样评价企业:鼓励创新生态,追求领先文化,创造适宜干事创业的环境。也正是在申能集团党委的鼓励和推动下,一批批青年人才扎根重大工程项目,在关键吃劲岗位上实践历练;一个个“领军人才”“上海工匠”脱颖而出,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之力”。
与此同时,申能集团党委坚持并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构建申能特色的“大宣传”工作体系,塑造“内生于申能红色基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城市精神、与企业战略一脉相承”的申能文化,持续以企业文化软实力为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硬支撑。
能源行业永远是朝阳产业,一如日出东方,拥有无限潜能。新征程上,申能集团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深度融入“双碳”目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全力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发展大局,用实际行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谱写能源转型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