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半岛(中国体育) 官方网站

BD半岛新闻中心

电碳联动:构建低碳转型新格局金融理财服务管理

2024-07-08 03:25: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金融理财服务管理金融理财服务管理金融理财服务管理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电碳联动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或将成为实现能源转型和碳减排的关键。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电碳联动不仅能够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还能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本文将从电碳市场的现状出发,探讨电碳联动的内涵、实施路径、现阶段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趋势。

  碳市场承担着确立碳定价机制及促进价格发现的职能。作为一种环境经济政策工具,碳市场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的作用。

  从2011年碳排放交易开始在我国试点以来,各类交易产品逐步上线形成目前由配额市场(全国碳排放交易、区域碳交易)和减排量市场(CCER、区域碳普惠市场)组成的市场结构。

  目前全国碳市场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在第一、第二个履约周期中,市场中出现囤积盈余配额导致供应不足的情况。为此主管部门释放了收紧配额的信号,同时在2024年5月1日起实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提出要根据国家有关要求逐步推行碳排放配额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分配方式,此举可能会影响配额短缺企业的购买策略并刺激碳价的持续走高。

  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2023年碳排放配额市场交易量较2022年上涨316%达2.12亿吨,全年成交均价为68.15元/吨,价格较2022年上涨23%。进入2024年后碳市场综合价格保持上涨趋势,截至5月29日综合价格收盘价为95元/吨,自1月初以来涨幅超24%金融理财服务管理,而4月的最高点价格103元/吨已达碳排放权交易2021年开市时的两倍。

  中国电力市场正处于从“计划”到“市场”的转换过程中,正在经历复杂而深入的市场化改革过程。2015年3月,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标志着市场化改革阶段的开始。

  近年来,随着多项政策的颁布及试点工作的顺利展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已见成效并持续深化,由电能量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容量市场组成的中国电力市场正在逐步成型:

  从2023全年数据来看,电力市场在交易量和参与规模方面均取得大幅增长: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电力市场交易电量达到56,679.4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61%;跨省区市交易电量达11,589.4亿千瓦时,较2022年上涨50%;电力市场主体注册数量较2022年增加18%至70.8万家。

  随着电改的深入,电力行业成本向下游传导或将更加顺畅,在双碳背景下,度电电费构成可能将出现以下变化:

  ►传统电源的电量电费呈上升趋势(燃料成本向下游传导,火电时间价值得到体现)。

  ►清洁电源电费呈上升或平稳趋势(清洁电源电费构成由现在单一的电量费用分化为电量费用和环境费用)。

  ►容量成本和辅助服务费用呈上升趋势,主要通过容量电价和辅助服务机制传导。

  电碳联动通过在电价和碳价之间建立价格传导机制,构建绿色低碳转型的合力,共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电碳联动将通过市场信号激发全社会节能减碳的内在动力,从而体现绿色电力的正面环境价值和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其次,电碳联动还将推动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的转变,并探索在间接排放核算中扣减绿色电力的相关碳排放量,从而更准确地反映能源使用的碳足迹。同时,电碳联动还将促进金融的转型发展,扩大其覆盖面,为电力消费企业提供转型资金支持,帮助企业顺利过渡到低碳模式,并通过推动电碳证的国际互认,保障外贸企业的合法权益,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而言,电碳联动是推动能源与经济向低碳、环保、高效方向转型的一种重要机制,其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

  电力市场属于需求驱动性市场,交易标的主要是电能量,实时运行要物理交割,开展年度、月度、日前、实时等周期的连续交易。碳市场属于政策驱动性市场,交易标的主要是碳配额及衍生品,具有金融属性,可不连续交易。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相对独立,主要通过共同的市场主体和价格相连。例如:一个火电企业在电力市场上需要增加发电量来满足高峰时段的电力需求,如果该企业已经达到了其碳排放配额的上限,其就需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额外的配额,或者通过提高发电效率、使用清洁能源、购买绿证或绿电等方式来减少碳排放。通过以上途径金融理财服务管理,碳减排的成本通过电价传导给消费者,激励整个市场向低碳转型。

  五、用电侧与发电侧的电碳联动路径价格联动是核心

  用电侧的电碳联动,实质是绿电与碳市场的联动。对纳入碳市场的控排企业而言,采购绿电可以抵消部分碳排放,也需要支付相应的绿电溢价。因此,对于纳入碳市场覆盖范围的用能企业来说,当绿色交易机制成熟时,可以根据碳价和绿电溢价的具体价格高低来选择不同的控排手段:是支付碳配额的碳价,采购CCER,还是采购绿电,亦或是内部技术改造来减碳,根据自身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合适的减排策略,从而推动社会向低碳经济转型。

  发电侧的电碳联动是电力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将碳排放成本直接反映在电价上,促进了发电成本结构的优化。在这一机制下,成熟的电力市场和碳市场相互作用,使得碳价的波动能够通过碳配额直接影响到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电企业的发电成本。煤电企业为了满足发电需求,必须购买碳配额,这一额外成本的增加会反映在其电力市场的报价中,从而使得产生碳排放的电源在市场中将面临更高的运营成本,进而激励发电企业向更清洁、更高效的能源技术转型。这种价格传导不仅提高了碳密集型发电方式的发电成本,也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条件,从而推动发电侧的转型及整个能源行业的绿色发展和技术创新。

  欧盟电、碳市场主要通过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实现协同运行,发电行业的碳排放配额通过有偿拍卖获得,配套自由的电力市场环境,在电力市场报价策略中,将在电价中叠加边际碳成本,导致机组发电边际成本增加,从而通过电价的上涨使用电客户为碳排放付费。在该机制下,新能源的绿色价值是因为碳成本导致电价整体上涨实现的,从而自动实现了电碳联动。欧盟式电碳联动机制的生效基本条件:

  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一方面,碳市场的价格波动会传导至电力市场。基于Nord Pool交易所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排放配额价格到电价的传递率达79%~95%,即1%的排放配额价格变动使得电价变动0.75%~0.95%。

  考虑到为维持火电企业积极性,在我国碳市场中,电力行业仍为100%免费配额。同时,我国电力市场仍处于从“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碳成本向电价传导难度较大。因此,欧盟式电碳联动机制目前或在我国难以适用。目前我国采取“绿电”“绿证”“碳”三线与电力市场平行体系,可能更加适合我国当前国情。

  在平行体系下,绿证交易和碳交易分别发生在电网的发电端和用电端,而绿电交易连接着发电和用电。绿电零碳效果在核算时得到认可,将实现新能源电力在绿电市场上产生溢价。当绿电溢价低于对应当量的碳成本,企业会优先购买绿电,所以绿电的绿色环境溢价将接近对应当量的碳价水平,从而间接实现电碳联动。

  电碳联动作为一种促进低碳经济及能源转型的机制,未来有巨大潜力,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市场成熟度不足是主要问题之一,碳市场和绿电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其要素和交易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其次,环境产品如绿电、绿证、CCER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机制,这导致绿电的环境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此外,价格机制的不完善也是一个障碍,绿色消费习惯尚未形成,电碳价格传导不畅,导致溢价成本难以向下传导。最后,市场治理层面的条块分割也导致了信息壁垒和重复补贴等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首先,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强化市场的整体规划和协同治理,以确保电碳联动策略的有效实施。其次,通过政策和市场机制,优化电碳价格传导机制,促进绿电交易的成熟和活跃,拓宽绿证的应用场景,确保电碳价格能有效反映市场供需和环境成本,从而充分体现绿电及绿证的绿色价值。此外,通过推动碳市场的整合,提高市场效率和效果,同时建立绿证、CCER等环境权益产品间的衔接认证体系,从而促进并提升各类环境权益产品的流动性。在国际层面上,进行降碳和碳关税的对话和磋商,以促进国际合作和互认。

  ►随着对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预计碳市场配额总量将逐步收紧,分配方式也将适时转入有偿分配,这将提高碳排放的成本效益。

  ►独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多元市场主体预计将增多,这将丰富市场参与者的类型,促进市场竞争。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覆盖的行业范围预计将扩大,增加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此外金融理财服务管理,各类环境权益产品预计将实现有效衔接互通,增强电碳市场交易标的的流动性。

  ►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与碳市场的互动关联也将增强,这将为电碳联动提供更加稳定和有利的发展条件。总体而言,电碳联动市场环境预计将日趋完善,为推动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绿色低碳转型是助力企业重塑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电碳联动是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各方均应采取相应行动,其中控排企业应对碳排放进行全面排查,合理规划减排路径,量化分析减排效果;减排企业应及时复盘低碳战略、绿电交易的实施路径及交易风险分析及规避措施;政策制定方应打通顶层逻辑,构建完整电碳协同体系,编制碳减排项目方法学等。

  安永战略与交易咨询团队将继续深耕长期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咨询服务,携手企业及投资机构深入探索商业模式的潜力,洞察并把握投资机会,策划并实施绿色转型的蓝图。安永希望通过专业的咨询服务力量,帮助企业和投资机构在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携手探索创新解决方案,捕捉绿色可持续发展时代下的契机。

  本文是为提供一般信息的用途所撰写,并非旨在成为可依赖的会计、税务、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请向您的顾问获取具体意见。

搜索